五大女性癌症
醫生拆解五大女性癌症 鼓勵女性留意異常徵狀
乳腺癌 Breast Cancer
在香港,每13位女性就有1位可能患上乳癌[1],處於事業黃金期的患者屢見不鮮,而最年輕的乳癌患者甚至不足20歲。雖然大約八成六女性確診乳癌的年齡都是45歲或以上,但其實每年仍然有超過700名45歲以下的女性確診,所以任何年齡的女性都應該熟悉和關注自己的乳房健康。
自我檢查乳房三部曲[2]:
如果望到、摸到、或者察覺到自己的乳房有不尋常的變化,就要盡快求醫。
隨著年齡增長,女性患癌的風險會越來越高。建議44至69歲的女性接受個人化的乳癌風險評估:https://www.cancer.gov.hk/bctool,計算自己的乳癌風險所屬類別。如果屬於高風險類別,應考慮定期接受一次乳房 X 光造影篩查。
所有女士從20歲開始都需要每月進行自我乳房檢查。
一般婦女
-
沒有直系親屬曾在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;或
-
只一名直系親屬曾在50歲之後確診乳癌
44至69歲
-
採用網上乳癌風險評估工具:
https://www.cancer.gov.hk/bctool 評估罹患乳癌的風險
70歲或以上
-
應該徵詢醫生的意見
乳癌風險屬中等
-
只有一名直系親屬曾在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;或
-
有兩名直系親屬曾在50歲之後確診乳癌
30至35歲開始
-
向醫生了解篩查的潛在好處和風險
-
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
乳癌風險高
-
帶有與乳癌相關的基因突變,例如BRCA1或BRCA2致病性基因突變
-
帶有某些強烈的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(例如有直系女性親屬已確認帶有BRCA1或BRCA2致病性基因突變;有任何直系或旁系女性親屬同時患上乳癌及卵巢癌等)
-
在10至30歲期間曾因疾病接受胸部放射治療,例如霍奇金氏淋巴瘤;或
-
曾患入侵性或原位乳癌、入侵性乳小葉癌、非典型乳腺管增生或非典型乳小葉增生
30至35歲開始
-
應該徵詢醫生的意見
-
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
卵巢癌 Ovarian Cancer
卵巢癌是癌症中的 “Silent Killer”(無聲殺手),初期無明顯徵狀,很多病人會誤以為自己是腸胃不適而向腸胃科醫生求醫,經轉介至婦產科才發現是第三期或者更晚期的卵巢癌,死亡率超過三成,是女性癌症中較高的。雖然一般確診卵巢癌的女性年齡是45歲或以上,但年輕個案也不少,所以年輕的女性同樣要關注。卵巢癌大致可分為三類:
1. 上皮腫瘤:出現於覆蓋卵巢外部的上皮層,佔約 90% 的卵巢癌
2. 間質瘤:出現於產生激素的卵巢細胞,這些腫瘤通常比其他卵巢腫瘤更早被診斷,佔約 7% 的卵巢腫瘤
3. 生殖細胞腫瘤:較為罕見,而且通常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
另外,如果你有任何以下情況,即屬罹患卵巢癌的高危群組,請及早向家庭醫生諮詢。
家族有人曾患卵巢癌
(尤其係母親、姊妹、姑、姨)
家族乳癌病史
超重或肥胖
從未生育
確認帶有基些基因突變BRCA1/2 或連氏綜合症
吸煙
卵巢癌和其他女性癌症一樣,如果能夠在早期發現,存活率可以高達90%;而卵巢癌的早期徵狀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口訣概括:B.E.A.T.
🎈Bloating: 持續的明顯肚脹
🍴Eating: 進食困難並好快覺得飽
⚡️Abdominal and pelvic pain: 腹部或盆骨疼痛
🚽Toilet changes: 尿急或尿頻
子宮內膜癌 Endometrial Cancer
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近年正持續上升,在香港甚至較子宮頸癌及卵巢癌更為常見。
子宮體癌(子宮內膜癌)並不等同子宮頸癌。只要內膜和肌肉外層位置出現癌細胞即屬於子宮體癌,當中接近九成個案都是子宮內膜癌。
目前仍未有可靠的普查方法能及早發現子宮內膜癌,但有超過九成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陰道都曾異常出血,所以可作為一個重要警示。如果你有以下徵狀,請及早諮詢家庭醫生的建議,決定是否需要作進一步跟進:
子宮內膜癌徵狀
異常陰道出血
其他徵狀
停經後任何陰道出血(包括點滴出血或分泌物帶血)
盆骨痛楚、背痛
月經期間大量出血
全身疲倦和體重下降
經期之間陰道出血
腳腫
粉紅色、紅色或棕色的「帶血」的陰道分泌物
陰道排出難聞的分泌物
性交後出血
小便時疼痛或出血
另外,如果你有以下任何情況,即屬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群組,需要更加留意身體有否出現異常出血:
1. 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
2. 患有「三高」(高血壓、高血糖和高膽固醇)
3. 肥胖或缺少運動
4. 沒有生育過孩子的女性
5. 家族病史
6. 連氏綜合症
當中肥胖女性需要特別注意。如果女性的身體質量指數(BMI)超過30,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女性的三倍。日常運動量高的女性,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比低運動量的女性少達20%[3]。因此,除了日常飲食避免高脂高糖外,經常運動亦是預防子宮內膜癌的良好方法。
子宮頸癌 Cervical Cancer
即使你一生只有一個性伴侶,只要你曾經有性接觸,便已經有機會接觸過HPV病毒。因此建議所有符合條件的女士,都應該及早接種HPV疫苗,以及定期做子宮頸篩查來預防子宮頸癌。
子宮頸癌是女性癌症中唯一可以透過疫苗接種來預防的婦科癌症。HPV病毒有超過100種類型,低危HPV可以感染人體皮膚或黏膜,引起皮膚疣或生殖器官濕疣(即性病疣,俗稱椰菜花)。高危HPV則可引發子宮頸癌,而由於HPV可透過任何性接觸感染,所以在初次性接觸前接種HPV疫苗能最有效減低患病機率。
定期檢測
由於HPV病毒感染演變成子宮頸癌的期間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的病徵,如果你發現陰道有異常出血或分泌,請諮詢家庭醫生及早診斷。只要你年滿25歲以上及曾有性經驗,無論是否曾接種HPV疫苗、單身或已婚、多年沒有性行為或已停經,我們都建議你定期做子宮頸篩查[4]:
建議所需檢測
25歲至30歲
子宮頸細胞檢驗(柏氏抹片):有效偵測癌前病變
30歲以上
子宮頸細胞檢驗及/或
HPV檢測:透過偵測高危HPV病毒的DNA或 RNA,提高篩查的靈敏度
由衞生署和醫護界別合作推出的「子宮頸普查計劃」:https://www.cervicalscreening.gov.hk 為大眾提供HPV檢測及子宮頸細胞檢驗,過程毋須轉介、預約簡單,收費亦相當實惠。
而未滿25歲的人士,如果過早開始有性行為、吸煙、免疫能力因為先天、後天或藥物影響而減弱,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亦會較高,因此亦應諮詢醫生意見,評估是否需要提早開始接受子宮頸篩查。
甲狀腺癌 Thyroid Cancer
甲狀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癌症。在2021年,甲狀腺癌新症共有1,140宗,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%。按粗發病率計算,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5.4宗新增個案。男女性都有可能患上甲狀線癌,但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卻遠高於男性,大約是5:1[5],是除乳癌外,另一種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的癌症。
甲狀腺癌可分為四類,治療方法會因發病對象而有所分別[6]:
乳頭狀癌(Papillary)
最普遍的一類,多出現於年青女性身上
濾泡狀癌(Follicular)
第二普遍的一類,大多發生於較年長的人身上
髓質癌(Medullary)
較罕見並以家族遺傳的機會較高
退行發育癌(Anaplastic)
較罕見的一類,患者多為60歲以上。腫瘤的生長速度也較其他甲狀腺癌為快,並不易治療。不少患者是由於未有治療好的乳頭狀癌而演變成此癌症
現時甲狀腺癌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確,但已識別出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兩類[7]:
1. 曾接觸有一定強度的電離幅射
2. 擁有甲狀腺癌家族史
而如果你發現有以下五大常見徵狀[8],一定要及早求醫,檢查是否患上甲狀腺癌,以便及早接受治療。
頸有腫塊
頸部疼痛
持續聲音轉變
持續喉嚨痛
持續咳嗽
無論年齡、性傾向或性別認同,所有人士均需關注他們的自身健康。
在本公眾教育計劃中,「女性/女士/婦女」泛指所有出生時被指定女性(Assigned female at birth, AFAB)的人士,涵蓋不同年齡、性傾向或性別認同。
以上資料並不取代醫生給予病人的意見和指示,如有疑問,請向家庭醫生或其他合資格的醫護人士徵詢意見。